【至善大讲堂】祝克懿: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
2017年05月15日 10:24 作者:admin浏览量: 返回列表

5月12日上午,“至善大讲堂”第十一讲在明伦校区文学馆二楼报告厅开讲。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祝克懿教授作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以克里斯蒂娃学术思想的嬗变为例》的报告。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徐书耀及培养单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马惠玲主持。

作为河大校友,祝克懿教授将自己的著作赠送给母校,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和感谢,徐书耀代表学校接受了赠书,并对祝克懿表示感谢。

在讲座中,祝克懿以中国从“文化输入”到“文化输出”的历史转型为切入点,讲解了文化输出的重要意义及其解读维度,将“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分为两个部分来解读:一是17至19世纪的欧洲汉学;二是20至21世纪克里斯蒂娃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及传播。

在17至19世纪的欧洲汉学解读中,祝克懿首先讲解了欧洲汉学的含义及历史,指出欧洲汉学是以中国儒学为核心的,并回顾了历史的重要阶段、重要事件,如“丝绸之路”、重大转变的欧洲汉学、“一带一路”等,认为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话,具有时空对话性、文化对话性。其次,她讲解了欧洲汉学的学科生态,包括欧洲汉学的主体及其研究方式、研究内容,并介绍了形成研究重镇的各国汉学,包括意大利汉学、法国汉学、比利时汉学,讲解了各国汉学研究中的重要事件、代表人物及著作。最后,祝教授从专题研究的角度,分别讲解了汉学以语言为中心、以历史为中心、以宗教、思想为中心所呈现的不同形态。

在20至21世纪克里斯蒂娃对中国文化认同的解读中,祝教授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传播有重大贡献的学术群体讲起,指出在这些学者当中,对中国文化最挚爱的当为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介绍了克氏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享有的学术声誉和显著业绩。随后,祝教授从中国语言文字文化、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交流三个方面介绍了克里斯蒂娃对中国的认同,并指出这些元素贯穿着克里斯蒂娃的思想体系和学术关怀,始终体现着其对中国文化形式内容上的认同与重视。最后,祝教授指出克里斯蒂娃学术思想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体现为她与中国在时空上的交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克里斯蒂娃的四次中国之旅,并讲解了其中国之行的重要意义。

报告最后,祝克懿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详细地回答了关于中国汉文化与外国宗教文化的异同等问题。马惠玲对祝克懿的报告做了简要总结,“祝克懿教授的报告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使我们加深了对文化交流的理解,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并对祝教授的精彩报告致以真诚的感谢。

祝克懿,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修辞学、语体学、语言风格学、语篇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当代修辞学》主编、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有学术专著《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新闻语体探索――兼论语言结构问题》等。

(秦东方)

 

Copyright © 2021 河南大学研究生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