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行合一 傲霜绽放 ——在追寻红色精神旅途中,争做河大精神的新时代传薪人
日期:2025-11-19 点击: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向实践延伸、从理论向行动转化,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11月15至16日,我校举办了研究生“赤薪河大”专题实践教育活动。来自3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27名学子,在“校内理论铸魂+校外实践赋能”的双轮驱动下,循着红色足迹,感悟精神力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既彰显了河大落实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的主动担当,更为全国高校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提供了鲜活的“河大样本”。

启动仪式上,学校特邀安阳师范学院副校长、我校博士生导师柏䶮以“中原文化基因的Z世代转码——河大学子的传承与担当”为题,结合鲜活案例与时代要求,为河大学子锚定了文化传承与青春担当的坐标,并对研究生的学术之路、人生之路给予了切实指导。研究生院副院长陈会亮为大家阐释了“赤薪河大”的精神内涵,“赤薪”是痴心的谐音,表达的是河大师生对河大“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大学精神的坚守,是河大作为生产知识、探求真理、服务社会重要场域所肩负担当的集中体现;河大自“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始,即具有国际化的开放基因,爱国亲民的红色基因,守护文化、传承文脉、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希望同学们能够响应新时代的召唤,走向田野,走向民众,重走河大远征路,将个人的生命激情绽放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相融。

伴随着激昂的河南大学校歌,师生们走进校史馆、文物馆,在一件件史料文物中,在一张张历史照片里,感受河大百年历程中“教育理想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辉煌过往,为接下来的实践之旅筑牢思想根基。

这场活动以洛阳潭头、开封兰考、林州红旗渠三地为路标,构建“历史溯源—精神体悟—使命践行”育人链条,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劲搏动。

重走流亡办学路:潭头薪火照初心

“汴水书声流栾川,潭头薪火照瓦寒。”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先贤为守护文脉、以科学救亡、以文化图存,辗转迁徙至洛阳潭头镇,开启“负笈播火、弦歌不辍”的办学岁月。师生沿着流亡办学足迹,探访大王庙村办学点、潭头惨案纪念碑、抗战办学纪念馆,在一砖一瓦间感受教育的坚守,在默哀致敬中坚定传承的决心。泛黄的证件、磨损的教具,还原了自强不息的峥嵘岁月。学子们深刻体悟到,河大人“将教育办在民族大义上”的精神底色,正是对学术初心系家国、知识担当为民生的生动诠释。

追怀焦裕禄书记:兰考沃土润担当

在兰考,一场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悄然发生。焦裕禄纪念馆,师生绕行烈士墓,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敬意穿越时空;馆内,实物史料与历史影像再现了焦裕禄书记带领群众治理“三害”的过程,“亲民爱民、艰苦朴素、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变得可感可触。走在张庄村“幸福路”上,齐整的街道、兴旺的产业,见证着贫困村走向文明村的蝶变,彰显着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鲜活生机。学子们感慨,老家的日新月异,正是无数像焦裕禄书记一样的奋斗者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治理的结果,对“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治理、未来会更好”的信念愈发牢固。

挺进太行深处:红旗渠水铸风骨

“太行巍巍接天秋,渠龙盘壁啸云流。”太行深处的林州,红旗渠如巨龙蜿蜒,诉说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壮歌。纪念馆内,斑驳的扁担、简陋的箩筐,记录着林县人民在绝境中靠人力开凿1500公里“人工天河”的奇迹;青年洞前,渠水奔流,演绎着三百余名青年突击队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遗产。学子们此时深切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之深刻内涵,这也正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密码。有学子感言:“河大百年征程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今日荣光皆由一代代河大人薪火相传,承前人壮志、辟后人之路,便是我们的使命。”有同学坦言,红旗渠迂回曲折,但最切合红旗渠精神的却可能是李先念同志提出的“山碑”二字。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太行巍然屹立,雄浑苍茫,因红旗渠,其更像是一座“敢教日月换新天”人民自信、拼搏、大无畏精神的丰碑。

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从潭头的不屈精神到兰考的公仆情怀,再到红旗渠的奋斗品格,红色精神如春雨润心,成为新时代河南大学研究生的价值底色。“赤薪河大”思行活动,以思考为桨,以行动为船,让理论具象化,让生活诗意化。可以相信,有了红旗的根与魂,有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师生无论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还是经济主战场,无论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还是人民生命健康,我们都将无往而不胜,且越战越勇,勇毅前行,走向胜利。